2018年2月26日,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从政策层面推动动力电池生命周期后期的循环利用和回收问题的解决。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社会安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赛迪顾问在动力电池产业研究方面已经有10多年的积累,深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本文从产业链切入,围绕成本、电池寿命等问题,对电池生命周期中的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等重点环节展开讨论,并对动力电池商业模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度剖析。
动力电池产业链
一、电池生产环节:厂商面临成本压力,需寻找新的出路
2016年与2017年电池材料价格变化
现阶段电池车厂商受制于上游材料和下游车企。一方面,由于上游矿石涨价,目前主要电池材料的价格均出现了上涨,电池厂商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因补贴下降,电动汽车厂商为控制成本,压缩电池价格。这导致主要电池车厂商毛利率在2016、2017年呈下降趋势,目前毛利率平均在30%及以下,不同厂商间利润亦呈现分化趋势。
2012-2017年主流电池企业毛利率
同时,大型电池厂商为提高市场份额,降低风险,正在积极与车企合作,也逐渐导致了多寡头的格局。除了比亚迪采用自配套模式外,车企与电池厂商多以合资或外购模式进行绑定。2017年电池的出货量较2016年,也逐渐向龙头集中,排名前六的电池厂商总的出货量占比超过60%。
因此,电池生产环节目前面临三个问题和矛盾,包括产能过剩、利润降低、市场份额减少。终的局面即是厂商面临成本压力,需寻找新的出路解决困境。
二、电池生产环节:差异化应用对电池性能有不同要求
自2014年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让电动汽车成为电池使用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电池需求量的快速增长。
同时,随着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使用时的充换电模式开始多样化,对电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此外,智能汽车、车联网的出现和应用,也催生了电动汽车使用上的多种运营模式。传统的特点是只有车企能通过售卖汽车的形式让电池接触客户,目前也出现了电动汽车运营商通过租赁的方式将电动汽车租给用户的方式,让电池得到使用,或是车企只出售车身,电池售卖、租用和维护由电池厂商来运营,这让电池厂商也可接触用户完成电池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