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来,环保企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不过2017年导致环保行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PPP模式,在2018年的控制将更为严格。北控水务在年报中称,今年预计新签约300亿元左右PPP项目,较2017年500多亿元的签约量减少了4成。
对诸多环保企业来说,2017年过得非常滋润。
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发现,截至4月上旬,环保上市企业中的不少龙头公司都已发布2017年年报。
从营收来看,北控水务(00371.HK) 和光大国际(00257.HK)已稳坐“百亿元营收俱乐部”,营收分别达到211.92亿港元和200.43亿港元。启迪桑德(000826.SZ)、首创股份(600008.SH)则分别以93.58亿元和92.85亿元的营收拿到“准入证”。尚未公布年报的碧水源(300070.SZ)和东方园林(002310.SZ),2016年营收分别为88.9亿元和85.6亿元,也有望进入“百亿俱乐部”。
对于下一个“百亿营收”的上市企业,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我国环境问题不断升级,不断复杂化和系统化,未来诞生的“百亿营收”级别的环保企业肯定越来越多,也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而《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则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
目前看来,环保企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不过2017年导致环保行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PPP模式,在2018年的控制将更为严格。北控水务在年报中称,今年预计新签约300亿元左右PPP项目,较2017年500多亿元的签约量减少了4成。
薛涛认为,环保PPP项目火爆度将减弱,工程导向公司的红利结束,技术、运营、维护、绩效等导向的公司,愿意花成本建设自身能力的,将活下来。
百亿级企业“多点开花”
若以1998年《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为起点,我国水务改革已走过20年。
目前,水务已成环保业投资大的领域,也是“百亿营收”企业的聚集区。“帝都双雄”北控水务和首创股份皆主营水务,光大国际以水务起家,该业务壮大后已剥离为旗下的新加坡上市公司光大水务(新交所:U9E)。
据薛涛提供的统计数据,20年间,水务上市公司从10家扩至44家,平均营收从5.5亿元涨到26.8亿元。
目前环保业营收的北控水务,根据该集团2017年报,水务总设计能力为3138.8万吨/日,去年共签约11个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共计521.58亿元。首创股份则是国内锁定水务环保领域的国有上市企业,目前运营的重资产水务项目规模达到2308万吨/日。
光大国际从水务起家,该业务已剥离为上市企业光大水务。光大水务去年收入35.92亿港元,同比增长44%。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光大水务共持有94个水务项目,水处理规模534万立方米/日。
在这三大公司年报中,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不断进行。北控水务在葡萄牙有24座污水处理厂,澳门有1座污水处理厂,新加坡有1座再生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42.72万吨/日,营收2.91亿港元。葡萄牙13座供水厂设计能力为3.6万吨/日,营收2.285亿港元。二者合计营收占总营收的2.45%。
光大国际海外垃圾发电项目,越南芹苴垃圾发电项目去年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建成投运。该集团行政总裁王天义还表示,“力争用五年时间打造全球一流的生态环境企业”。首创股份则在年报表示,服务中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5000余万人口。
除了水务领域,固废领域也涌现一批环保上市公司。比如启迪桑德,在其各项业务中,固废占比大。不过,2017年环卫则成为该集团增长快的业务。
年报显示,2017年新增城乡环卫一体化业务运营服务合同235份,合同额合计约10.3亿元,环卫收入从2016年的7.9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88亿元,增幅高达125.39%,也因此成为启迪桑德第三大业务。
“启迪桑德的环卫业务布局早,提前有所准备,加上作为全国性公司执行力比较强,因此项目落地多。除个别省市外,环卫项目几乎遍布环卫市场放开地区。”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新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项目积累多,往往会遇到管理瓶颈。张新建表示,目前启迪桑德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构建“环卫云”,加上ERP管理,经营管理相结合,来突破这一瓶颈。“公司投入研发做环卫云,这块其实受资金限制,小公司可能做不到,但启迪桑德这样的体量成本摊薄开来相对小很多。”
对于下一步,张新建表示,环卫市场开放度还差很远,未来一两年的任务还是把规模做起来。全国三四百个项目要互相联合,做到互联、跨界、融合的互联网环卫,再结合再生资源,两网融合,同步推进。
“我们的定位是城市综合服务商,环卫业务从垃圾清扫运输扩大到绿化、路灯等方面,打造全面覆盖市政相关公用设施养护维护业务能力。”张新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