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陕西省咸阳市公布了《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促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和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建成大唐彬长电厂二期、神华新民塬CFB示范项目、国电咸阳西郊热电联产项目。积极推进彬长外送通道建设,启动实施彬长-徐州特高压外送输电工程。规划建设神华新民塬电厂一期、华电长武电厂一期、中电投旬邑电厂一期、彬长集团2×100万千瓦发电项目、彬县神华国能集团2×100万千瓦发电项目、国电永寿2×100万千瓦发电项目等电源项目,建设彬长“西电东送”煤电基地。谋划建设2×20亿方煤制天然气等一批高端现代煤化工重大项目。支持长庆石化、兴化、咸阳化工等大型能化企业进行技改扩能,实现安全生产、持续发展。投资37亿元,建设2×30MW生物质发电厂及100万亩能源林、20万亩有机林、柴油加工厂、有机肥厂等。全文入下:
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时期,也是咸阳实现追赶超越、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全国同步够格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按照《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和《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咸阳实际,编制《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篇 紧盯全面小康目标 建设富强人文健康新咸阳
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市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引领新常态,谋划新发展,建设富强人文健康新咸阳。
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咸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复杂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牢牢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共建大西安为依托,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全市经济稳居全省方阵前列,连续九年获得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2155.9亿元,是2010年的1.96倍,年均增长12.3%。人均GDP超过43000元(约合69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74.3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63.2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1.59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4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同口径年均增长17.3%。在西部地级市中,咸阳经济总量由第15位前进到13位。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18.5∶52.2∶29.3调整为2015年15.3:57.5:27.2。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工业迅速壮大,医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纺织产业加快转型,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多元支撑、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建成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2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左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咸阳高新区升级为高新区。产业板块加速崛起,形成高新区、大西安(咸阳)文化体育功能区、彬长旬高端能化基地、新兴纺织工业园等产业聚集区。服务业提速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电子商务等不断壮大,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加速升级。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粮食实现“十二连丰”,粮果畜菜四大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初具规模,农业生产总值稳居全省。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西平铁路、西宝客专、咸旬高速、西咸北环线咸阳段等重大交通项目,一批国省道升等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全市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13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铁路新增里程225.3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旅客年吞吐量达到3300万人次,开工建设西安北-机场城际铁路,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泾河东庄水库枢纽工程、亭口水库、柏岭寺水库、红岩河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顺利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电网结构持续优化完善。启动实施“气化咸阳”二期工程,北五县长输管道输配工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进一步突破,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加快融入大西安,中心城区“三城两带”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9.2平方公里,城西快速干道等工程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咸阳湖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绿化率达到33.6%,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启动关中城市群内“一市五县”县城改造提升建设工作,16个建制镇列入全国重点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以白村为代表的农村新型社区成为全省典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咸阳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
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强化对标管理,突出争先进位,2015年全市县域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4%,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秦都区进入陕西五强区,渭城区名列第七,彬县、兴平市进入全省十强县,三原、泾阳、礼泉、乾县进入全省前20名。县域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三原工业园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形成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
民生保障改善持续有力。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大力实施惠民便民实事,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0.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年均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双高双普”工作全面展开,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400元。“旱腰带”区域特色城镇化移民搬迁工作进展顺利,全市56.77万人实现稳定脱贫。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大力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碧水”行动,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渭河咸阳段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严格推进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降低16.5%、20.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减排指标分别比2010年削减11.3%、16.7%、15.6%、13.7%,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处理能力32万吨/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礼泉再生资源产业园列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市区空气质量全年二级和优于二级空气天数达到258天。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6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95%,建设湿地保护面积12万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基调。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市级部门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1项、承接97项、下放38项。积极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五年净增9.6万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2.1%。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在省、市重点示范镇全面推开。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务集团、纺织集团、乡村旅游公司组建运营。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加快大西安建设步伐,与西安、西咸新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外贸易和交流日益活跃。招商引资质量明显提升,益海嘉里、中粮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咸阳,华晨汽车产业园、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成功落地。“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1237个,完成投资2924.5亿元。
实践证明,“十二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大、城市功能提升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多的五年,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戮力同心、真抓实干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咸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经济总体实力较弱,人均GDP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收入和财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能化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传统支柱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企业效益相对较低。三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科教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新的有力增长点。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开放型经济体系不够健全,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五是城乡发展尚不协调,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六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改善的力度还需加大。七是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质量改善与公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